发布时间:2023-11-11 03:34:03 阅读量:
pp电子近日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《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(2023—2025年)》(以下简称《方案》),提出从提升专利质量和加强政策激励两方面发力,打通专利转化运用的关键堵点,优化市场服务,培育良好生态,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和转化动力。《方案》确立了未来几年我国促进专利转化运用的总体目标、推进规划、重点举措和实施保障,为专利制度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的强大动能提供了制度支撑。
在高质量发展阶段,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,各项生产要素向创新领域集聚,我国创新能力取得实质性进展。目前,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,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居世界第二位pp电子,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,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断壮大,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成果。然而,科技创新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,必须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。
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到投入应用,看似只有“一公里”距离,跨越这“一公里”却面临着中试放大、资金筹集、市场营销等重重阻碍。即便放眼全世界,科技成果转化都是普遍性难题,在我国尤其如此。由于科技创新成果主要体现为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权,专利运用转化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“晴雨表”。据统计,截至2022年底,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为421.2万件,居世界第一位,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却为36.7%pp电子,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.9%,大量专利技术被闲置pp电子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,强化目标导向,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。如何激活庞大的专利存量资产,成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中的突出难题。
总体而言,专利转化率低包括多方面原因。一是长期以来我国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“两张皮”,高校、科研院所不直接参与市场竞争、不了解市场需求,导致创新成果无法直接转化为消费者所喜爱的产品。二是体制机制阻碍问题。过去,我们通过政府引导、政策奖励等多重措施激励企业创造知识产权,但是有的企业专利申请重数量不重质量,甚至为了创新资质评选、科研项目结题单纯“制造成果”,导致有产业化价值的专利占比较低;有的尽管创新成果符合实践需求,但因转化“中梗阻”、专利价值难以确定、交易成本过高等,导致供需难以匹配。
面对阻碍科技成果转化的多重因素,必须直击问题症结,分类施策、多点发力。近年来,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、《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》等立法和重要政策文件集中出台,致力于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制,以质量为导向的知识产权创造机制,解决创新过程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。此次《方案》的出台,重点解决供需匹配中的体制机制阻碍问题,从高校科研机构、企业、产业、产品层面进行立体化布局,面向专利转化运用的关键堵点明确责任主体、完善服务生态体系,为建立高效顺畅的专利转化运用市场体系提供了根本保障。
未来,《方案》要得到充分有效实施,需重点发挥政府的战略引领和保障作用。具体而言,政府要充分发挥信息服务功能,在现有统一专利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加工,为高校科研院所、企业、产业知识产权决策提供有效的指引,充分运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,按照产业细分领域进行匹配推送,促成供需对接。要大力培育市场中介组织,发挥不同专业特长、行业优势,不断降低专利转化运用中的谈判成本、执行成本和监督成本pp电子,促进创新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,尤其要完善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、优化公共服务功能、提升服务标准。要健全知识产权金融政策和投融资体系,通过财政、税收政策支持pp电子,鼓励社会资本以股权、债权等方式对高新技术企业、创新型企业开展投融资支持,拓宽企业知识产权融资渠道,为创新型企业持续研发创新、技术转化、扩大产能提供资本基础,彻底释放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强大动能。